“豪华公屋”惹争议:30亿澳元改造Waterloo,悉尼公屋迈入“混合”时代
当Blacktown新建公屋项目以景观花园、开放式厨房和设计师外立面亮相时,社交媒体瞬间炸锅——有人点赞“政府住房的未来图景”,也有人质疑“纳税人钱是否该用来建‘公寓’?”这座可容纳21人的一居、两居混合公寓,正是新州66亿澳元“Building Homes for NSW”计划的缩影:拆掉上世纪阴森混凝土塔楼,代之以“社会住房+经济适用房+私人住宅”的混合收入社区。争议也随之而来:设计感与实用性,该如何平衡?

一、从“混凝土迷宫”到“设计师公寓”**
旧公屋:上世纪60-70年代高层,狭窄楼道、犯罪温床,成为“忽视与衰败”符号
新公屋:Blacktown样板项目配备现代化厨卫、景观花园、近学校与公交,外观酷似长租公寓
政府意图:用“混合收入”打破贫困聚集,减少“住在公屋”的标签感。
二、资金与规模:30亿澳元重塑Waterloo**
总投资:66亿澳元(四年内全州8400套)
旗舰项目:Waterloo重建
30亿澳元投入
交付≈3100套:1000套社会住房+600套经济适用房+1500套私人住宅
十年改革计划:新建+翻新共3万套,至少50%分配给“逃离家暴的女性和儿童”
三、争议焦点:设计感=浪费?**
赞成方
社会评论员Prue McSween:“住不起房≠二等公民,体面设计是尊严。”
住房厅长Rose Jackson:“租户应得‘助力生活’的家,而非‘拖累生活’的破屋。”
质疑方
纳税人逻辑:“每分钱都该多建房,而非建贵房。”
网络声音:“Illawarra上百套公屋被封待修,先修旧再建新更划算。”
Facebook帖子下,网友分歧明显:
“太漂亮了,我愿意用自己的房子换!”
“少花点钱,就能多帮几家人遮风挡雨。”
四、供需现实:5万人排队,等待平均5年**
全州公共住房等候名单:≈5万人,悉尼占大头
当前产出:66亿÷8400套≈每套79万澳元(含土地、设计、配套)
政府回应:高标准→更低维护费+更长使用寿命,“全生命周期”成本更优
五、行业视角:从“大房东”到“好房东”**
Shelter NSW首席执行官John Engeler:“关键不是建多少,而是如何运营。要从‘大房东’变成‘好房东’。”
指标转变:
数量→质量
补贴→混合收入
纯福利→社区融合
六、未来路线图:2025-2035十年改革**
3万套翻新——消除维护积压,提升能效与安全性
8400套新建——混合收入社区,分散等候压力
50%配额——优先家暴逃离者,兼顾单亲、残障、老龄群体
运营改革——数字化申请、租务管理、社区服务一体化
七、买家与投资人启示**
混合社区=房价稳定器
社会住房占比30–40%,可减缓区域供应洪峰
设计感提升片区形象,利于私人住宅溢价
选材与标段
政府招标偏好“设计+运营”一体化,建材、节能、智能家居企业可切入
社会资本(SMSFs、慈善基金)可参与“经济适用房”REITs
政策风向
高规格公屋将成为样板,未来翻新、能效升级订单持续释放
维州、昆州已跟进类似“混合收入”模式,全国复制空间巨大
“豪华公屋”争议背后,是“体面生活”与“纳税人成本”的价值碰撞。新州政府用30亿澳元赌注,试图证明:设计+混合收入,不仅能缩短维修周期,更能打破贫困聚集的代际循环。对于等候名单上的5万人而言, debate可以慢,钥匙必须快——因为“有尊严的屋顶”,才是公共住房存在的根本意义。
温馨提示:温馨提示:文章源自网络,所述观点不代表尚澳观点,仅供参考!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!文章中宣传素材(图片/视频/VR)部分源自网络,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;如原作者表面其身份并且停止使用该素材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!
相关文章推荐
本季推荐项目
效果图
澳大利亚
【墨尔本公寓】伊洛公馆
效果图
澳大利亚
【悉尼公寓】Marquet & Mary
效果图
澳大利亚
墨尔本公寓Park Moder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