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全国宜居榜出炉:高密度社区也能称霸
想住得舒服,一定要远离高楼?新发布的《2025 Australian Liveability Census》用数据给出否定答案:在2.7万名受访者、5万份社区打分中,悉尼北岸Lane Cove市议会辖区以“绿化+配套+安全感”三满分,力压群雄成为全澳宜居地区;而高密度社区的平均得分反而比低密度郊区高出5%。
冠军画像:Lane Cove的“十生活圈”
自然环境:Blackman Park沿河延展,足球场、板球网、步行道全部免费。
教育医疗:公立小学、社区泳池、全科诊所均在800米步行范围。
商业空间:新开“The Canopy”综合体把生鲜市场、图书馆、露天音乐台塞进同一条步行街。
43岁工程师Nathan Cornish与妻子Mandy把三个娃送进母校,“同一所学校、同一片绿地,只是当年操场换成了新社区广场”。
高密度≠高冲突
当地Raine & Horne负责人Stuart Bourne回忆,公寓审批高峰时居民曾担心“失去小镇味”,“市议会用‘每千套新增住宅配1公顷开放空间’的硬指标化解矛盾——演唱会草坪、宠物公园、户外健身带先后落地,结果家庭买家占比反而上升”。
各州头号宜居区扫描
维州:Surf Coast(冲浪海岸)靠“人少景美”夺冠,90驱车直达墨尔本,被称“迷你Byron Bay”。
西澳:City of Vincent以咖啡馆密度和夜生活安全度取胜。
塔州:霍巴特市中心因滨水步道与历史文化区入围前十。
全国平均分再次跌回疫情前
2025年全国宜居度66/100,比2023年低1分,与2019年持平。Place Score首席执行官Kylie Legge解释,“疫情间大家慢下来,发现邻里关系、社区包容感跟住房一样重要;生活恢复正常后,通勤、物价压力重新凸显,分数自然回落”。
给决策者的提示
普查罗列的50项指标里,绿化、安全、维护良好的公共空间始终位列居民诉求前三,其次才是公交、自行车道与可负担性。Legge总结:“人们并不抗拒高密度,只要同步给足公园、公交和社交场所——这叫‘集群便利’,而非‘集群拥挤’。”
结论:当更多人口将被导入城市更新区,各地政府若想复制Lane Cove的成功,只需记住一句:先把公园和公交站建起来,再发楼盘许可证——宜居与高密度,本来就可以兼得。
温馨提示:温馨提示:文章源自网络,所述观点不代表尚澳观点,仅供参考!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!文章中宣传素材(图片/视频/VR)部分源自网络,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;如原作者表面其身份并且停止使用该素材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!
上一篇: 当前篇
相关文章推荐
本季推荐项目